1.初始印刷階段的樣張檢查
(1)樣張墨色的檢查。檢查樣張時應從紙張的叼口開始,向兩旁并朝拖梢方向全面觀察,掃視整個畫面有無質量問題,墨色是否符合標準樣張。如果整個畫面或局部區域墨色不符合標準樣張,應及時予以調整,調整手段不能只限于調節墨量,同時也應考慮水量大小。
(2)樣張規格尺寸的檢查。在檢查樣張墨色后,應迅速檢查樣張上的丁字線是否符合要求,尤其是正反面都印圖文的樣張,應同時檢查正反面丁字線、叼口大小是否一致。
(3)網點的檢查。在初始印刷階段,應借助放大鏡對比印刷樣張和標準樣張之間的點線差別,觀察印跡點線是否空虛,是否有明顯增大以及縱橫向的變形、重影等質量問題。如果發現類似質量問題,應及時分析原因,并予以調整和排除。
(4)其他質量問題的檢查。除了需要對樣張墨色、規格和網點進行檢查外,對經常出現的各種質量弊病的檢查,也是初始印刷階段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。
2.正常印刷階段的樣張檢查
(1)當水墨平衡逐漸穩定后,抽樣頻率一般應為3次/500張。由于印刷過程中各種理化因素復雜多變,所以對樣張的檢查重點仍是墨色和規矩。檢查墨色時,可以將樣張兩邊與中間部位進行比較,或者將樣張前后進行對比,并與前幾次抽取的樣張進行比較;如果有變化,可對供墨量進行微量調整。檢查規矩時,應抽取2~3張樣張,將其叼口撞齊后攤開,觀察丁字規矩線是否一致,前規、側規的定位是否準確;如果發現不準,應及時查明原因,并予以排除。
(2)經過一段時間連續印刷后,紙張的紙粉、紙毛及油墨中的細小墨皮等極易粘附在印版或橡皮布上,造成樣張上的線條或印跡發粗發毛,層次逐漸不清,輪廓模糊。當發現樣張上出現這種情況時,應停機擦去印版或橡皮布上粘附的異物。而且為了防止停機引起墨色的深淺變化,一般要過8~10張過版紙后再繼續印刷。如果因粘附的異物較多而影響印刷質量時,則應清洗印版和橡皮布,同時應觀察印版發亮處的細小點線是否出現磨損,是否需要換版。
(3)此外,還應注意和檢查樣張背面是否有粘臟現象。一般來說,樣張不宜堆積得過高,否則會造成背面粘臟。
水墨平衡的掌控
1.供水量大小與墨色的關系
在初始印刷階段,除了要頻繁觀察樣張外,還必須勤觀察和控制版面水量大小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單純依靠減少或增加供水量來調節墨色。經驗表明,在實際生產中,在保證印版不粘臟的前提下,應把供水量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,并使供水量與供墨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,這樣就能保證印品墨色前后深淺一致和印刷作業穩定。
2.水量大小的鑒別
在日常印刷過程中,操作者往往會憑借目測版面發射光量的強弱來鑒別水量大小。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這是因為受不同印版圖文部分面積和空白部分面積比例、版材類型,以及燈光強弱、觀察位置角度等因素的限制,版面水量大小的判斷標準會不同。
除了借助上述方法外,還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判斷版面出現水量過大的情況:用墨刀在墨輥上鏟墨,墨刀上留有小水珠;傳墨輥上有細小水珠,墨斗槽內有水珠;版面經常出現浮臟,停機較久后印版仍沒有干燥;叼口處的印跡呈波浪形,墨色黯淡無光澤;樣張卷曲,軟綿無力,收不齊;橡皮滾筒拖梢處有小水珠;停機后繼續印刷時,印品墨色與停機前有較大差別。
3.控制水墨平衡
(1)掌握水少墨厚的原則。
(2)一般來說,當采用PS版、表面光滑的紙張印刷,以及印刷速度快時,供水量相對可小一些。
(3)環境溫濕度不容忽視。
(4)控制潤版液的pH值,使其保持在5~6。
(5)其他。如果整個印品畫面墨色偏深或偏淺,可通過調節墨斗輥轉角進行處理;如果印品畫面局部區域墨色過深或過淺,可通過調節個別墨斗螺釘來調整。
總而言之,在印刷過程中,操作者必須堅持三勤操作,即勤檢查樣張、勤觀察版面水量、勤攪拌墨斗內的油墨,使水墨平衡始終處于正常穩定狀態,這樣才能保證印刷質量的穩定和印刷工作的順利進行。
印刷過程三勤操作原則:勤檢查樣張、版面水量、
印刷知識 / 2021-12-21
上一篇:印刷角度看印刷彩色名片常見的細節問題 下一篇:包裝開窗的四種方式